搜尋blog

留言版

2016年9月1日

[展覽] NASA特展/F創新/c阿波羅

(展覽資訊詳見前文 NASA特展/前導)
_■展區F創新-走在時代與科技的前端

{展區}阿波羅計畫
》延伸: 維基百科/阿波羅計畫

*照片
[照片]水箱中的太空人(1975/3/8)
ASTP主要成員攝於阿波羅指令艙模擬培訓的水箱內,由左而右:
指揮官Thomas P. Stafford,指令艙駕駛員Vance D. Brand,對接艙飛行員Donald K. Slayton
》延伸: NASA/Astronauts Prepare for Apollo-Soyuz 

[照片]阿波羅9號太空人David Scott正在太空漫步(1969/3/3)

[照片]阿波羅8號拍攝的地球升起(1968/12/24)

[照片]巴茲、阿姆斯壯在寧靜海豎起美國國旗(1969/7/20)

*阿波羅指揮艙(CM)
[平板](引用簡介)CM訓練模擬器內部(1:1原尺寸複製品)
CM主承包商是北美航空,於1964年開始建造第一個飛行器指揮艙。指揮艙是一個狹窄的截椎(截頭椎)。前面的隔間包括兩個反推力控制引擎,一個對接通道和著地系統(ELS)的組件。中央壓力槽有5.9立方公尺的容量(7.7立方碼),且是三個組員唯一可生活的地方。包括主要的控制台、設備艙、控制器、顯示器、導航設備、航行系統、大量的太空船系統、機組座椅、食物、設備櫃和一個廢物管理系統。最後的船尾艙部份,包含十個反推力控制引擎,還有與其相關的推進劑儲箱、淡水槽和服務艙(SM)的臍帶電纜。
指揮艙的內部是在阿波羅計畫中所使用的一個實際訓練模擬器,外部構造則是原尺寸複製的。

[照片]阿波羅15從LM拍的CM(1971/8)

[展品]白色降落傘-將主降落傘拉出用

[展品]CM降落傘-阿波羅16任務的太空飛行
1972年4月27日,引導阿波羅16號到達太平洋,並安全降落在海上的三個降落傘的其中之一。這些降落傘能讓指揮艙的速度降到每小時35公里(每小時22英哩)。

[影片]回收阿波羅15



[展品]阿波羅海上救援吊籃
美國海軍直升機使用此裝置,將太空人從漂浮的阿波羅CM中救出。

[展品]阿波羅CM

[展品]指揮艙主艙門(1:1原尺寸複製品)
1967年1月27日,在預定發射的前三周,太空人維吉爾.葛利森、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登上阿波羅1號指揮艙參與模擬的倒數計時。突然,火花在純氧環境的機艙內四濺。船員試著逃生卻在幾分鐘內死亡。這個災難促使對指揮艙的主艙門進行緊急修改設計。在這十年結束之前,這項重新設計工作,需要完成修改、測試硬體和飛行登月的初步任務。原來的艙口有三個門,內部結構(主要)艙門、一個中間隔熱板艙門和一個與推進防護罩(BPC)鉸連的羽量級艙口,當發射不久後,會與發射逃逸系統(LES)一起被拋棄。外出時,裡面和中間的艙門必須由人工開啟和移動。打開鉸連的外艙門是拔出活塞,能夠開始外艙門閂的中間艙門。開啟艙門的步驟非常困難,在緊急情況下更需要花費更長時間。正常情況下60-90秒內,船員才能夠打開、移動艙門。而且,在任何高於正常大氣壓的情況下(火勢急遽增加艙內壓力),要從裡面打開艙門是不可能的。
在這次意外發生之後,船員的進出要求發生了重大變化。船員必須要能在3秒內打開艙門並在30秒內逃出。挑選的設計是把內部和中間艙門結合成一個統一的艙門。統一的艙門在周圍安裝了15個連在一起的門閂,來自艙內的門閂提供足夠的壓力可密封艙門。一個棘輪手柄可以讓船員在5下內,關關艙門。當推進防護罩仍然相連時,這個艙門也能觸發一個柱塞,以能夠打開外艙口門閂。一個平衡裝置改善了在緊急狀況下打開艙門的時間。一旦門閂被打開了,使用氮氣加壓的汽缸會操作活塞,強制打開160公斤(350磅)重的組合門並鎖上。

[QR碼]http://qrcode.frog.tw/exhibition/detail/48

太空艙艙門設計改變,肇因於阿波羅1號的火災意外,
阿波羅計畫中還有一次重大事故,也就是發生在1940年的阿波羅13號。
阿波羅13號在抵月前發生爆炸,回報給指揮中心時,曾說了一句
"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休士頓,我們有麻煩了)
成為電影或影集中很愛引用的一句名言。
也因為組員懂得在正確時機求助和放棄,本次任務被稱為"成功的失敗"。
》延伸: 維基百科/阿波羅13號

[展品]CM前艙門
位於CM對接通道的頂部,這個艙使用於1973年太空實驗室2號任務的太空飛行中。

*組件配件


[展品]CM的二氧化碳吸收組件
CM的二氧化碳吸收組件設計不同於登月艙(LM)的二氧化碳吸收組件。在指揮艙中,有為方形器材所設計的方盒形狀的二氧化碳吸收組件,而在登月艙中,有為圓形器材所設計的圓柱洗滌器。在阿波羅13號任務中,這些方盒形狀的二氧化碳吸收組件,安裝在登月艙的二氧化碳支架的圓柱插座,以發揮作用。

[展品]LM的二氧化碳吸收組件
登月艙的圓柱型二氧化碳支架,支托著氫氧化鋰元素吸收器,"淨化"太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當指揮服務艙(CSM)抱炸毀壞後,LM成為船員的"救生艇"。然而,登月艙開始設計只是為了支持兩人兩天的生活,而非三人四天。不久,登月艙的二氧化碳過濾器不夠,二氧化碳的堆積成為嚴重問題。

[展品]CM的二氧化碳和異味吸收劑罐
兩個平行罐都具有二氧化碳吸收器組件方盒,且是CM和環境控制裝置(ECU)中的一部份,該裝置負責清除由太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並過濾空氣中的氣味和微粒。

[展品]CM睡椅支柱-由組員艙頂部的支柱懸在空中

[展品]阿波羅太空船熱毯-阿波羅12號任務的太空飛行

[展品]阿波羅指揮艙窗框-阿波羅12號任務的太空飛行
[展品]阿波羅指揮艙窗戶-阿波羅12號任務的太空飛行
阿波羅12號指揮艙窗戶的外部玻璃窗板1.8cm厚(0.7英吋),一片只由融非晶質二氧化矽製成的窗玻璃。

[展品]阿波羅斷路器和托架裝置-阿波羅15號任務的太空飛行

[展品]阿波羅照明燈裝置-阿波羅9號任務的太空飛行

[展品]阿波羅旋轉控制器

[展品]阿波羅控制面板(數位顯示裝置)

[展品]阿波羅平衡位置和燃料壓力計

[展品]LM雙條計

[展品]CM電路控制板蓋

[展品]阿波羅艙門內部門閂

[展品]阿波羅主要艙門把手-阿波羅17號任務的太空飛行

[展品]蘇聯阿波羅-聯盟測試計畫對接樣板和航運箱
美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1975年結束太空競賽,並開始太空合作的時代。這個對接樣板由蘇聯送到美國太空總署,測試聯盟測試計畫中,兩個對接系統的相容性,這是美國和蘇聯第一次在太空中,進行太空船對接的合作任務。

[展品]阿波羅-聯盟測試計畫(ASTP)彩色電視攝影機

【各展區文章連結】
前導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nasa.html
A啟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nasaa.html
B探索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7/nasab.html
C狂熱
  a.美國區年表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ca.html
  b.蘇聯區年表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cb.html
  c.美蘇領導人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cc.html
  d.年表與周邊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cd.html
  e.美蘇首位登空太空人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nasace.html
  f.周邊與總統演說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cf.html
D突破
  a.起源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da.html
  b.先鋒者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db.html
  c.文物、短片、模型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dc.html
  d.發動機、火箭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dd.html
E堅忍
  a.太空衣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ea.html
  b.個人化小物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eb.html
  c.登月車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ec.html
  d.登月艙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ed.html
F創新
  a.水星任務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a.html
  b.雙子星任務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b.html
  c.阿波羅任務 ←You Are Here
  d.組件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d.html
  f.控制中心與太空實驗室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html
 2a.對接與太空梭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2a.html
 2b.零件與哥倫比亞號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f2b.html
 2c.哈伯天文望遠鏡與太空站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9/nasaf2c.html
G參與
  a.福衛一號二號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ga.html
  b.太空看台灣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gb.html
  c.福衛三號五號七號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gc.html
  d.太空垃圾、科技星空樹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8/nasagd.html
H體驗、商店 http://usemei.blogspot.tw/2016/09/nasah.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看完文章想有所回應嗎? 請留言 ^^